创业故事:男人仅小学文化潜心研讨成富豪

2024-04-15

  眼下正是秋收时节,把金灿灿的稻子收割、晾干、去壳,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瘪瘪的稻壳在他人眼中是废物,而湘潭市岳塘区荷塘乡的黄国佳白叟却和记者说,稻壳也是宝。18年间,他将一堆堆不起眼的稻壳变成了年产值近千万元的碳化稻壳工业。

  1992年,退休的黄国佳在和炼铁科负责人聊地利,得知因缺少碳化稻壳的技能,湘潭本地的稻壳顶多做了肥料,工厂炼铁炼钢时所用的碳化稻壳还需从外省乃至国外购入,本钱过高。从此,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黄国佳决计研讨碳化稻壳。

  1994年头,气候酷寒,黄国佳在村边一块空地上堆起了稻壳。他从堆好的稻壳上挖出一条深沟,再把点着的稻草扔入沟内,然后敏捷用稻壳将沟填上,让稻壳从内部焖燃。

  黄国佳守着冒烟的稻壳堆调查实验状况。第二天实验完毕,他带着一身黑色的稻壳碎屑和炭火气,回家倒头便睡。

  为了制出耗时短、高质量的碳化稻壳,黄国佳在一年内做了巨细上百次实验,到1994年末,总算把握了出产碳化稻壳的技能。

  实验成功后,黄国佳将第一批出产的五六百公斤碳化稻壳送到炼钢铁的工厂试用。厂方试用后出具了陈述定论:“保温作用好,杂质少,无生烧现象,能满意出产标准要求。”黄国佳的尽力总算有了报答,他开端扩展碳化稻壳的出产规模,而平常只能当垃圾处理的稻壳也摇身一变成了宝物。

  黄国佳成了湘潭出产碳化稻壳的第一人,他的成功让许多本乡炼钢铁的工厂完全摆脱了对外地的依靠,一起许多米厂、粮站内终年堆积如山,或自行烂掉的稻壳也有了用武之地。

  低本钱高的附加价值的碳化稻壳让黄国佳赚到了第一桶金,但他并没有因而申请专利,有人来咨询,他都会毫不保留地解说制造技能,“便是土办法,技能很简单把握。”黄国佳说。

  黄国佳的女儿和记者说:“现在湘潭已有四五家这样的厂子,质料稻壳也从几十元一吨涨到现在五六百元一吨,稻壳现在变得金贵了。”。

  经过出产碳化稻壳致富后,黄国佳又扩展了出产规模他将每个月几百公斤碳化稻壳产值的小作坊,开展成了年产值近千万元的大工厂。他的工厂为邻近乡民供给了就近打工的好去处。他每天大多数都呆在工厂里,还聘请了两位大学生帮着搞研制。

  岁数大了钱也有了,但黄国佳闲不下来,他说要在生活中发明价值。(记者朱炎皇通讯员马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