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国当农民被骂“神经病”农业没“钱”图?这些案例说出了真相!

产品详情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是不得已面对的现实。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这是乡村振兴中急需破解的问题。

  “外卖点餐连做饭、洗碗都省去了,谁还愿意去种地呢?”李锁菊说,种一亩麦子需要忙活四五个月,刨去成本后纯收入三四百元,还不如自己在镇上饭店打工,一个星期就能赚这么多钱。

  年轻的不想种地,年老体弱的种不了地。浍史村总共3400多人,非流动人口1500多人,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出不去的”。73岁的马天云前几年动了一次大手术,基本干不了重活。舍不得把4.2亩地荒了,勉强上地播种后,便不管不问,靠天吃饭。

  愿意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人慢慢地少了。“最终的原因在于粮食种植效益低,与农民致富愿望不符。”翼城县农业农村局经服站站长张子峰说。

  近日,一条“海归女硕士包2400亩荒山当农民”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故事的主人公叫肖源,今年26岁。一年前,她从莫斯科留学回国后,跟着父母回到了故乡娄底蛇形山镇姚桥村,成为了一位“职业农民”。

  在这则新闻中,大家的关注点不仅在于“从海归女硕士到农民”这一貌似不合常理的选择,还在于女孩被当地村民当成“反面教材”。“大家会让孩子学我好好读书,但不要学我回乡当农民。”肖源说。

  但事实上,田园生活一直是肖源的向往,而她也把“职业农民”做得有声有色。她从周边6个村、603户村民手中流转来荒山田地,一边四处拜师学习农事管理,一边结合实际调整公司发展思路。

  为了能找到符合高水平发展的农产品,他和父亲两人经常去各类农贸市场和种植基地进行选种、不断向村里的农民和技术人员请教经验。经过一年辛勤耕耘,肖源的农业基地逐渐步入正轨。黄金贡柚林、双季稻和再生稻等都长势喜人;还开办了养鸡场和辣酱厂。

  肖源在发展自身事业的同时,还带动、帮扶了村里农户。如今,村里18位村民,成了她公司的固定员工。她所在的源容开公司对蛇形山镇38个村进行委托帮扶,22个村进行直接帮扶,2020年就已累计帮扶2091人。

  事业做得如此“有声有色”,还带动家乡“脱贫攻坚”。如此正面的榜样,怎么会成为“反面教材”?

  生活中,大家貌似习惯了“海归”光环下所对应的“高大上”职业。殊不知,人生价值的实现其实在于顺应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不走寻常路的海归还多着呢!

  我们从诸多的新闻媒体报道中,梳理出几位海归女硕士返乡务农的故事,希望能够通过她们的创业方向和做法,为大家做农业指引方向或提供一些思路。

  曾在日本接受过多年农业培训的赛音,学成回国后,在北京怀柔区北房镇梨园村庄租起50多栋大棚,种植无公害时令蔬菜。

  在赛音的蔬菜大棚里,一个个长方形的模具里整齐地放置了数十个正方形小格子,里面装满碳化后的稻壳。和传统大棚种蔬菜不同,这里种植蔬菜的方法有点像“养花”。

  2012年,在澳大利亚留学6年的张雯雯毕业,有人开出百万年薪让她留下来。经过再三思量,张雯雯毅然地选择了农业,回到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投身父亲创立不久的蔬菜合作社。

  受国外绿色、无污染的社区生鲜超市的启发,张雯雯希望在合作社原有的生产、物流、销售体系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

  她着手筹建了“鲜维珍”社区生鲜连锁店,出售自己蔬菜园的农产品。短短三年内,合作社在佛山开设了多家连锁店,并组建了自己的配送团队。几年来,她不断尝试,不断延伸产业链——开设生态园、深加工、社区生鲜连锁店,创立社区体验式生态农业O2O模式,开拓休闲生态旅游产业。

  仅仅三年多,小毛驴就成了“北京市民的都市菜园”,供应800多个家庭吃上了安全新鲜的蔬菜,最紧俏的时候还有200多个家庭,在排队等会员位置中。

  2012年,石嫣创办了“分享收获农场”,寻找更多愿意改变,放弃“有污染””有毒”种植的农民。与“小毛驴”雇佣农民的方法不一样,“分享收获”项目最初采用的是和当地农户直接合作的方式,与农户协商制订生产计划和生产规范,在农户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在保证生态种植方式和基本经营成本的前提下,把更多利益留给农民和消费者。

  2018年石嫣的年收入更是猛涨到800万!除了分享收获农场“生意”本身,石嫣也在做更多的社会推动。

  让农民成为一个令人骄傲的职业”之路。但正如最初的石嫣一样,投身农业并不是特别容易。传统知识分子心理“作祟”,石嫣想帮帮更多这样的年轻人。由此,石嫣开起了“新农人培训班”,每年培训的新农人超过200人次,短期参观学习群体达几千人次。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从海外学成归来,海归们本应做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但这些海归们不同寻常的选择,为自己开辟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也引发我们思考。

  从数量的情况去看,80、90后后海归返乡务农或者在农业领域创业的比重比较大。这群人思维比较活跃,擅于创新、有冲劲,其中,有大部分人是“农二代”,他们对农业有着天然的情怀。

  毕竟她们接受过国外新思想和新思维的熏陶,回国后希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业,从而改变农业现状或痛点。另外,她们的做法区别于传统农业,尤其是生产方式和生产管理上来看,独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

  这与她们的信息扑捉能力有密切关联。她们的创业项目绝大多数都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行业,比如:农服领域、生鲜领域、消费升级、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毕竟这些热门领域的竞争小,市场空间大。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